怎样制作根雕
根雕,是以树根(包括树身、树瘤、竹根等)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,通过构思立意、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,创作出人物、动物、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。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,根雕工艺讲究“三分人工,七分天成”,意为在根雕创作中,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,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,因此,根雕又被称为“根的艺术”或“根艺”。
我国根艺有着悠久的历史,早在远古时期,人们就已经会雕刻木像做装饰品。在1982年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木雕“辟邪”和木俑“侍女”,就是我国早期根雕的代表作。根雕的正式发展从隋唐开始,至宋、元时期已逐渐完备,明清时期达到鼎盛。在唐代,根雕不仅用于宫庭贵族的陈设装饰,而且也成为寺庙中的佛事用品。宋代时期,根雕艺术已经在民间得到发展,并出现了专门以雕刻树根为业的艺人,而且根艺作品也开始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。明清时期,根雕技艺已经趋于精湛,涌现出一大批根雕艺术家,他们的作品不仅在雕刻技艺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,而且具有相当高的艺术品位。
根雕的制作过程一般可分为脱脂处理、去皮清洗、脱水干燥、定型、精加工、配座着色上漆、命名等七个步骤。
一、脱脂处理
用新鲜树根制作根雕艺术品,必须经过脱脂处理,以防止木质变色、腐朽和虫蛀。脱脂的方法主要有两种:一是把根材浸没在沸水中约半小时至一小时,使树脂汁排出后,立即把根材取出浸入冷水中,使其冷却;二是把根材放入烘干箱内烘干,温度控制在50℃至60℃之间,约半小时后把加热过的根材取出,自然冷却后用清水冲洗。
二、去皮清洗
去皮的方法有两种:鲜剥法和浸泡法。鲜剥法是将树根用水洗净后露天放置2至3天,让树根表面水分蒸发干净,待树皮干燥有些松软时,再用刀具轻轻剥去树皮;浸泡法是将树根放在水中浸泡数天,使树皮腐烂,然后清洗去皮。去皮后,应继续放在水中浸泡,直到将树根内的树液和色素浸出为止,以免加工成品后出现色泽不一的现象。
三、脱水干燥
根雕作品在雕刻之前,必须先进行脱水干燥处理,否则容易引起开裂变形。脱水干燥的方法主要有自然干燥法和人工干燥法两种。自然干燥法是将根材放在通风处,让其自然阴干,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,一般需一至两年。人工干燥法是把根材放入烘干箱内烘干,这种方法所需时间较短,但成本较高。也可采用阳光曝晒和炉火烘烤相结合的方法,但须注意火候,以免将根材烤焦烤裂。
四、定型
根材经过脱脂、去皮、脱水干燥后,就可以进行定型了。定型的方法主要有自然形态定型法和人工形态定型法两种。自然形态定型法就是按照根材的自然形态,稍加整理即可,这种方法适用于形态较好的根材;人工形态定型法就是对根材进行人为的艺术加工处理,使其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,这种方法适用于形态不太理想的根材。
五、精加工
定型后,要对根材进行精细加工,这是决定根雕作品成败的关键一步。加工时,应充分利用根材的自然形态,巧妙构思,合理布局,做到“因材施艺”。在雕刻过程中,要先粗后细,先外后内,先轮廓后局部,先大刀阔斧后精雕细刻。在雕刻过程中,还要随时注意根材的质地、色泽和纹理的变化,巧妙利用这些自然因素,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。
六、配座着色上漆
根雕作品完成后,还需要配座着色上漆。配座要根据作品的形态、大小、轻重和用途来选择,既要使作品显得稳重大方,又要便于观赏和搬运。着色上漆的目的是使作品更加美观,同时起到保护作品的作用。着色上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:一是本色上漆法,即保持根材的本色,稍加修饰后直接上色上漆;二是着色上漆法,即根据作品的需要,对根材进行着色处理后再上色上漆。无论采用哪种方法,都要注意色彩与根材的质地、色泽和纹理相协调,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。
七、命名
根雕作品完成后,要给作品起一个恰当的名字。命名要准确、生动、形象,既要符合作品的主题思想,又要富有诗意和想象力,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。命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:一是直接命名法,即根据作品的形态、特征或用途直接命名;二是寓意命名法,即根据作品的象征意义或文化内涵进行命名。无论采用哪种方法,都要力求简洁明了,易于记忆和传播。
根雕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,它要求创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雕刻技艺,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在制作根雕作品的过程中,创作者需要耐心细致地观察根材的形态、质地和纹理,巧妙构思,合理布局,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的根雕作品。同时,根雕艺术也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艺术,只有不断积累经验,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,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根雕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