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攻略

荷叶粉蒸肉的历史传说是什么?

  • 更新时间:2025-04-07

荷叶粉蒸肉,一款享有较高声誉的汉族名菜,不仅因其独特的风味受到人们的喜爱,更因其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传说而显得别具一格。

荷叶粉蒸肉的历史传说是什么? 1

荷叶粉蒸肉的起源与传说

荷叶粉蒸肉最早产于清末,是杭州的一款特色名菜。相传,这道菜的名字与“西湖十景”之一的“曲院风荷”有着不解之缘。曲院风荷位于苏堤北端,宋时,九里松旁有曲院,造曲以酿宫酒,因该处盛植荷花,故旧称“曲院荷风”。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题咏:“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。”荷花如醉,暖风似酒,佳景飘酒香,心灵手巧的厨师从这一绝妙佳景中得到启发,适应夏季时令斟酒赏景游客的需要,创制了这道既可下酒,又可下饭,既可作点心,又可供旅游携带作野餐佐食的传统菜肴。

荷叶粉蒸肉的历史传说是什么? 2

关于荷叶粉蒸肉,还有一个更为古老而有趣的传闻,这则传闻与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及其护卫周仓有关。据说,周仓是关羽的忠实护卫,他的手脚上长满了厚厚的茸毛,这层茸毛使得他可以轻松地手抓热饭菜,不怕烫手,并且疾步如飞,本领堪比关羽的赤兔马。正因如此,他被人称为“飞毛”。

荷叶粉蒸肉的历史传说是什么? 3

关羽起初对周仓的这些茸毛感到好奇,后来逐渐产生疑虑,担心周仓因此有了特殊能力,会对他不利。为了探知虚实,关羽决定与周仓同床共眠。然而,周仓入睡后,手脚上的茸毛扎得关羽一夜未能安睡。第二天,关羽便要求周仓把手脚上的茸毛全部剃去。

荷叶粉蒸肉的历史传说是什么? 4

不久后,关羽出征,周仓需在人前马后跟随。没有了茸毛的保护,周仓抓热饭菜时便会被烫手,走路时也会觉得脚热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周仓在一次出征途中,看到路边有很多荷叶,便灵机一动,摘了几片荷叶将手脚包起来。出乎意料的是,经过荷叶包裹的饭菜竟散发出一股特有的芳香,这使得周仓和士兵们都非常喜欢。

经过一代代厨师的不断改进和创新,这道用荷叶包裹、以米粉和猪肉为主要原料蒸制而成的菜肴逐渐定型,成为了现在我们所见的荷叶粉蒸肉。

荷叶粉蒸肉的制作与风味

荷叶粉蒸肉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,但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。首先,需要准备五花肉、鲜荷叶、粳米和籼米等主要食材。将粳米和籼米洗净晒干后,与八角、山柰、丁香、桂皮等香料一起炒至黄色,然后冷却并磨成粗粉备用。接着,将洗净的猪肉切成适当的块状,并在每块肉中间直切一刀(但不要切破皮),加入甜面酱、白糖、酱油、黄酒和葱姜丝拌匀,腌渍1小时使其入味。腌渍完毕后,将米粉倒入肉中拌匀,并在肉中间的切口处嵌入米粉。

与此同时,将鲜荷叶用开水烫过后切成适当大小的小张,每张荷叶上放一块肉,并包扎成小方块。最后,将包好的荷叶粉蒸肉放入蒸锅中,用旺火蒸2个小时即可。

蒸好的荷叶粉蒸肉肉质酥烂不腻,透出荷叶的清香,米粉香糯,油而不腻,风味别致。这道菜肴不仅适合夏天食用,可以开胃解暑,而且老少皆宜,深受人们喜爱。

荷叶粉蒸肉在江南的流传与影响

荷叶粉蒸肉不仅在杭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而且在整个江南地区都广受欢迎。据说,在清乾隆年间,朝中大学士刘墉南下姑苏时,听闻黄天荡荷花开得好,便荡舟其中。饭间,为了考验苏州厨师的功力,刘墉提出了一个要求:“今日之菜,要有荷塘物色。”厨师便想到了荷叶粉蒸肉,将五花肉切片,用黄酒、花椒腌制后裹上一层碎米粉,再用新鲜荷叶裹起蒸制而成。这道菜不仅满足了刘墉的要求,还因其独特的风味而受到赞誉。

在苏州,人们讲究“夏食清淡”,油腻的肉类蒸着吃才健康。荷叶粉蒸肉正好符合这一饮食理念。当五花肉吸收了荷叶的清香后,荷叶也吸噬了五花肉过剩的油脂,同时牢牢锁住水分。这使得粉蒸肉入口鲜香肥糯、入口即化,颇有一番“过雨荷花满院香”的诗趣。因此,荷叶粉蒸肉成为了苏州人一年之中必尝的“四块肉”之一(春季吃酱汁肉、夏季吃荷叶粉蒸肉、秋天吃扣肉、冬天吃酱方

热门APP